环球科创网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的意思(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更新时间:2024-03-13 14:18:14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环,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的意思,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小环,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的意思,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苏轼《赤壁赋》是传统名篇,又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2、《赤壁赋》中,以江水、山月作比发表议论,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揭示全篇主旨的“盖将”几句,则被称为“这篇赋的灵魂”[1]。

3、然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究竟作何解?教材及各家注本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4、 人教版教材注为:“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5、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

6、”[2]按:此处表假设的应是 “将”[3];盖,句首语气助词,引出下文议论[4];以,未加注。

7、苏教版教材后一句注为:“指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8、曾,竟,简直。

9、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10、”[5]按:曾,音zēng,情态副词,竟、连……都……,不读 céng;[6]以,亦未加注。

11、两套教材的注释文字如果不是意译的话,那么“以”字似乎可以理解为“停止”。

12、“以”字确实也可以通“已(止)”。

13、[7]《孟子?梁惠王上》:“……臣未之闻也。

14、无已,则王乎?”朱熹注:“以、已通用。

15、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16、”[8]这样讲似乎也说得过去。

17、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为:“大意是:从变的一面看,天地不到一转眼的工夫就完了。

18、”[9]按:“以”字亦未单独加注。

19、《苏轼散文选注》注为:“若从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事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原样。

20、”[10]《苏轼诗文词选译》译为:“如果从它们变化的一面观察,那么天地万物确实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在。

21、”[11]按:二书“以”字均未加注,亦未讲成“停止”。

22、 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有注:“以:相当‘于’字,在的意思。

23、”[12] “以”可不可以讲成“于(在)”?可以。

24、《史记·魏公子列传》:“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25、”[13]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 “以”讲成“于(在)”似乎也通:“……那么天地万物连在一眨眼的工夫之内都不能保持原样。

26、” 但笔者认为,此处“以”字讲成 “动词,通‘已’(止)”或“介词,于(在)”,貌似可通,但缺少确凿的语法依据,均不妥。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