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创网

春夜洛阳闻笛的诗意(春夜洛阳闻笛)

更新时间:2023-12-29 20:09:07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环,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春夜洛阳闻笛的诗意,春夜洛阳闻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李白《春夜洛...

大家好,我是小环,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春夜洛阳闻笛的诗意,春夜洛阳闻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赏析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

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4、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5、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6、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7、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8、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9、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10、“暗”字为一句关键。

11、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12、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13、”(《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

14、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

15、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16、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17、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

18、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19、“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20、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21、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22、“散”字用得妙。

23、“散”是均匀、遍布。

24、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25、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26、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

27、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28、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29、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30、《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31、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

32、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33、”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34、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35、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36、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37、《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

38、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39、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40、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41、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42、 注释 [1]春风:一本作“东风”。

43、 [2] 《折柳》:即《折杨柳》,曲名。

44、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

45、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

46、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