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27 13:51:20
大家好,小勉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五年级下册数学总结200字,五年级下册数学总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数的认识(整数和小数、数的整除、分数百分数) 知识要点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约分和通分”等知识点。
2、 重点确定在数的意义概念的理解,数的读写,数的整除。
3、 本部分重点加强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4、具体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为主,适当穿插进行整数和小数的简单计算、约分和通分练习。
5、复习本部分知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灵活处理,对于班级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放慢,万事开头难,本部分知识必须做到教一点使学生会一点,切忌贪多图快。
6、复习题可参考以前的专项复习题或专项复习试卷。
7、 2、四则运算(四则运算的意义与法则、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简易方程)。
8、 这节重点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9、 全面概括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和计算能力,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10、 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11、 结合教材按照先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和运算法则,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必须搞好学生相关的口算训练和基本的四则运算练习,然后再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师要加强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计算能力3、量的计量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2、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13、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包括“名数的改写”。
14、 (3)、综合训练与应用,练习题可刻印或参考试卷。
15、 4、几何初步知识(线和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6、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包括“平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17、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18、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
19、能让学生对周长、面积、体积进行的正确计算。
20、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
21、 练习题可刻印或参考试卷。
22、 5、比和比例(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 本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比和比例意义和性质的同时,必须做到使学生正确辨析概念,加深理解,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会判断简单的正、反比例。
23、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求比值、化简比,按比例分配,应用比例尺计算,解比例。
24、在练习中很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25、 练习题可刻印或参考试卷。
26、 6、简单的统计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7、 (1)、求平均数的方法。
28、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29、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30、(本部分是复习的重点) 练习题可参考教材或试卷。
31、 7、应用题解(整数和小数应用题、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比和比例应用题) 这部分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32、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33、 (一步计算)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34、 (两步以上)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35、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36、(重点)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37、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 。
38、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角度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或说成:最多同时能看到3个面)。
39、 2、给出一个(或两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0、 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41、 3、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42、 4、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43、 二 因数和倍数 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44、 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45、 找因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46、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47、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 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
48、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49、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50、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1、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52、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
5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4、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55、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3、17、19、23、29、337、4 43、47、53、59、667、773、79、83、89、97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
56、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57、 2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5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59、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60、 6、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
61、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62、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63、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64、 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 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
65、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6、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67、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68、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69、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70、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71、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72、 5、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73、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74、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每条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75、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 -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 -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 -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76、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7、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体积÷宽÷高 a=V÷b÷h 宽=体积÷长÷高 b=V÷a÷h 高=体积÷长÷宽 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 7、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78、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79、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8、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体积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进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进率 ÷进率 ① 容器的底面积×上升那部分水的高度。
80、 计算方法 ② 放入物体后的体积 — 原来水的体积 被浸没物体的体积等于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四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分数与除法 :分子(被除数),分母(除数),分数值(商) 真分数 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与假分数 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带分数 (整数部分和真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整数(分子除以分母,商作整数部分 余数作分子)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大小不变。
81、 通分、通分子: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通分) 最大公因数 约 分 求最大公因数 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真分数、最简假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 分 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 (通分、通分子、化成小数)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 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 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取近似值 最简分数的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这个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82、 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83、 21=0.5 41=0.25 43=0.75 51=0.2 52=0.4 53=0.6 54=0.8 81=0.125 83=0.375 85=0.625 87=0.875 201=0.05 251=0.04。
84、 五 物体的运动 一、平移 物体或图形平移后本身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会改变。
85、 二、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86、 2、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87、 三、 旋转 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① 旋转中心; ② 旋转方向; ③ 旋转角度。
88、 2、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旋转中心位置不会变),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89、 六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 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后再加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带分数加减法: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90、 七 统计与数学广角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
91、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92、 统计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93、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中位数的求法:按大小排列。
94、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95、 平均数的求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八 数学广角找次品 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244~72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6次五下数学概念1. 沿中心线对折,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对称图形。
96、2.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97、3. 连接对应点的连接线是互相垂直的。
98、4. 2和6是12的因数。
99、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100、5.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6.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他本身。
101、7.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02、8.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他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103、9.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04、10.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05、11.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106、12.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107、13.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08、14.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5.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09、16.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10、17. 质数表:2、3、5、7、113、17、19、23、29、337、443、47、53、59、667、773、79、83、89、97、18.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111、19.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112、20.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13、21.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114、22. 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115、23.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16、24.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25. 长方体没盖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26.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任意一个面积×6)27. 正方体没盖的表面积=棱长×棱长×528.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17、29.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写成cm3,dm3 ,m3 30.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118、31. 长方体体积(容积)=长×宽×高 V=abh 32. 正方体体积(容积)=棱长×棱长×棱长 V=3a33. 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V=sh34. 1dm3=1000 cm3 1 m3 =1000 dm335. 1L=1000ml 1L=1 dm3 1ml=1 cm336. 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119、37. 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20、38.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121、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
122、39. 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123、40.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124、41.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42.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125、43. a÷b=b分之a b≠044.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126、真分数小于1。
127、45.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128、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129、像 , ,……这样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130、46.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131、47. 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132、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33、48.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34、49.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135、50.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36、51. 6、12、18••••••是3和2共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
137、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38、52.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39、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140、53.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能化成有限小数,它的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141、54.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142、分母不同的分数,要先通分才能相加减。
143、55. 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144、56.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145、57.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最多,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146、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147、58.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148、59. 复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别。
149、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教师:赵仕静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共有学生45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150、但一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学习比较困难,因而学习效果不理想。
151、其他学生已基本养成了一些比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地做好练习和复习中的准备工作,有一定的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小一部分学生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同学不愿意回答问题,明知道自己不懂也不问。
152、特针对以上情况制订如下复习计划:二、复习重、难点:(一)复习重点: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53、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及整数、小数的互化。
154、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55、4、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把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中。
156、5、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157、6、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158、(二)复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159、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际运用。
160、3、生活中的某些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及计算。
161、4、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
162、(尤其是减法的性质的运用)5、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163、6、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164、三、复习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165、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66、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167、4、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168、5、探索轴对称图形及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画轴对称图形及旋转图形,认识众数及作用,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解决简单问题。
169、(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本册知识的系统归类、整理、综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170、2、加强对知识点的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
171、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172、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73、3、通过复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题和分析能力,能正确解答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174、4、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以及正确性。
175、四、复习措施:对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在归纳中,要让学生有序、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系统地思考各类问题,同时对该类型知识进行整合。
176、2、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177、复习知识的覆盖面要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强。
178、3、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的体系,分层、分类,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要深钻本册教材,仔细领会编者意图,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知识现状,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
179、4、加强作业设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习到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
180、但绝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负担。
181、复习中的练习设计,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每天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尝试做智力冲浪式的题目,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182、五、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要重视查漏补缺。
183、要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确定班级的复习计划,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184、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
185、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186、在复习题的设计中要十分注意层次性。
187、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
188、可采用的一些形式:学生自己出题目练习,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去交流与合作。
189、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90、5、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建立一个优生与一个学困生结对的互帮小组,对学困生的作业尽量进行面批。
191、六、复习课时安排:因数和倍数..................................................................1课时2、分数意义和性质..........................................................2课时3、分数加减法..................................................................1课时 4、长方体和立方体..........................................................2课时5、图形的变换、统计、数学广角..................................1课时6、综合练习......................................................................2课时五下数学概念1. 沿中心线对折,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对称图形。
192、2.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193、3. 连接对应点的连接线是互相垂直的。
194、4. 2和6是12的因数。
195、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196、5.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6.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他本身。
197、7.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98、8.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他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199、9.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00、10.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201、11.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02、12.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03、13.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04、14.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5.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05、16.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06、17. 质数表:2、3、5、7、113、17、19、23、29、337、443、47、53、59、667、773、79、83、89、97、18.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07、19.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08、20.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09、21.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10、22. 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211、23.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12、24.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25. 长方体没盖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26.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任意一个面积×6)27. 正方体没盖的表面积=棱长×棱长×528.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13、29.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写成cm3,dm3 ,m3 30.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14、31. 长方体体积(容积)=长×宽×高 V=abh 32. 正方体体积(容积)=棱长×棱长×棱长 V=3a33. 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V=sh34. 1dm3=1000 cm3 1 m3 =1000 dm335. 1L=1000ml 1L=1 dm3 1ml=1 cm336. 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15、37. 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216、38.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217、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
218、39. 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19、40.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20、41.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42.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21、43. a÷b=b分之a b≠044.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222、真分数小于1。
223、45.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224、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225、像 , ,……这样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226、46.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227、47. 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228、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29、48.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230、49.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31、50.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232、51. 6、12、18••••••是3和2共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
233、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34、52.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235、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236、53.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能化成有限小数,它的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237、54.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38、分母不同的分数,要先通分才能相加减。
239、55. 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240、56.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41、57.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最多,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242、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43、58.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44、59. 复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别。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