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创网

泥沟英歌舞的由来(泥沟英歌舞)

更新时间:2024-01-09 01:44:21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环,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泥沟英歌舞的由来,泥沟英歌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普宁泥沟英歌...

大家好,我是小环,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泥沟英歌舞的由来,泥沟英歌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普宁泥沟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

2、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

3、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

4、普宁泥沟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5、   英歌原是边唱边武 ,故名"唱英歌"。

6、现南山一老艺人还依稀记得几句,后来由于舞蹈节奏强烈,要唱又要跳确实很困难,因而这"唱"的部分也就逐渐被弃,为当地特有的锣鼓所代替,沿袭至今。

7、锣鼓节 奏既简单又热烈,锣鼓点是二板快,念谱为"壮壮空,壮壮空……",为增添气氛 ,还在"空"的音响上加进螺号,使锣鼓节奏更为快速。

8、鲜明、热烈、雄壮,伴着有力的动作,更显得气势磅礴。

9、 英歌的表演形式,全班分为前部分、中间部分、后部分(俗称前棚、中棚、后棚,一般又把中棚、后棚合称后棚)。

10、前棚是唱英雄,它是全班的主要部分。

11、表演道具为短棒和小鼓,短棒圆形,直径约5公分,长约40公分左右;小鼓两头为牛皮面,直径约10 公分,长约20公分,鼓旁有弓 ,可以单手持拿。

12、   表演人数大体为16~24人,也有增至32或36人,最多可至108人。

13、表演者绝对应是偶数(玩蛇者除外),执棒及持小鼓者各占一半,现在也有全部使用短棒的。

14、主要动作有"洗街"、"藏剑"、"单、双镖枪"、"背槌 "、"过跨"、"勾脚"、"过跨"等;主要图形有"双龙出海"、"麦穗花"、"眼镜圈"、"田螺圈"等;主要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

15、动作和图形都是从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变化多端,充分表现了梁山泊英雄好汉机智勇敢、锄奸除恶的豪迈气概和战斗风貌。

16、 中间部分是化装拉弦唱戏。

17、节目有《洗佛》、《牵猪 》、《拖车》、《抛网》、《双摇橹》、《桃花过渡》等,其节目可视队伍人材而增删,但节目不能少于三个。

18、   后部分为"打布马"。

19、由一身穿清朝服,头戴红樱帽、挂上鼻须、手执双锏、腰装一头布马象骑马姿态的"老爹"与一和尚装扮、手持长棍者对打。

20、后来还加进若干武术人员作徒手、刀、剑、棍等单打、对打的武术表演。

21、最后以"老爹"被打败狼狈逃走作为结束英歌的整个活动过程。

22、"打布马"是以本地故事发展而成的一个艺术程式,起源于里湖,以池尾为最,虽与宋朝梁山英雄大闹大名府各自时代背景不符,但根据梁山英雄乔装进城这一情节巧妙地连接起来,并把它编入英歌后棚,使英歌的整个活动更加完善。

23、   谢谢采纳~。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